而这一离家就是五年。很多年后,当人们对他三起三落、力主改革、一国两制的传奇人生津津乐道时,是否会想起那个烟雨朦胧的早晨,一叶小舟载他离开天府之国,离开忧心的母亲。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涛卷涌,奔腾浩瀚,送他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
1915年,蔡元培等组织勤工俭学会,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近2000名中国青年满怀青春的理想,远涉重洋,踏上了法兰西之旅。”
邓小平,彼时的学名是邓希贤,是当时班上年龄最小的学员,却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被派到法国勤工俭学。最初的理想是造船,能开进自家池塘的大小就行,命运却让这个四川贤娃子成为未来中国这艘巨轮的掌舵人。
早知道法国不是天堂,坎坷的海上旅途还是让他隐约感到前方道路不可估量的艰辛。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思潮泛滥、内忧外患的局面,而在这片欧洲大陆上,中国人头顶仍然压着耻辱的条约。留学生们的维持费被外交官员中饱私囊,做工艰辛,求学无门;因为没钱交学费,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到施耐得钢铁厂工作了3周。在这里他所掌握的钳工技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派上了用场。他做过饭馆的招待,在码头搬运货物,在建筑工地扛水泥……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幻想,统统变成了泡影。但在法国的五年他领略到现代工业的魅力,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的星空中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伟人相逢时碰撞出的火花。1922年的法兰西见证了后来影响世界的两位伟大领袖周恩来与邓小平的相识。男儿壮志,知己相逢,志趣相投,信仰相通,何愁海内无比邻。他洞悉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性,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便通过周恩来的介绍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组织里他主要负责宣传工作,所有文章都由他刻在蜡纸上再进行油印,使他得了“油印博士”的绰号。为了抗议五卅惨案,他带头冲击中国驻法大使馆,逼迫大使在抗议信上签字。这次行动导致法国当局的严厉逮捕和遣返浪潮,大批中国共产主义者被遣返回国,他虽然得以留下,却一直受到法国警察严密的监视。
因为信仰和责任,所以不曾退缩,不曾畏惧。
离开法国前往莫斯科大学时时他也不过是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后来的故事广为人知,在此不一一铺陈,只是我想在信仰、革命、伟人等名词加在他头上前,在那段法兰西岁月中,他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活得真实而又浓烈。
难忘1984年国庆大典上一群年轻学生打出“小平您好” 的标语,像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亲人的一声问候,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献给最崇敬的改革开放设计师。
难忘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英勇战斗、无私奉献,从来只是为了人民,为了最初的誓言,永保赤子之心。
循着他的法兰西岁月,我看见热血不冷,信仰不灭。小平,你好;少年,不朽。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澳门皇冠平台新闻网